在我們周圍,精神病患者是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,他們四肢健全,卻不能正常生活,承受著巨大的痛苦與折磨,是亟需社會關愛的一群人。有關數據顯示,我國各類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人數已達到1億人以上,但公眾對精神疾病的知曉率很低,就診率更低。另有研究數據顯示,我國重性精神病患人數已超過1600萬。
精神病患者的處境較我們常人來講有著更多的冷遇與不公正,有的甚至是我們醫護人員都對患者冷眼相看,也包括來自患者家人及親屬等等。他們所遭受的侵犯遠遠多于他們對社會的危害,對患者的傷害將是長久的,是患者難以融入社會的一大障礙,因此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善待患者,給予更多的關愛、幫助、理解等等。當然正規的治療是必不可少的。患者對住院的恐懼一部分原因是上次住院給患者造成的不良刺激。我們應更多的尊重患者的自主決定權,為患者保守秘密,要善行、要對患者誠實、要公正對待患者。盡量保證患者自身利益最大化才是我們醫務人員的最終目的。因為患者在社會中更多的是一弱者的角色出現。希望不僅是醫護人員行動起來,讓全社會每一位公民都行動起來愛愛別人就是自己。讓每一位患者都覺得不是孤單的。是一個和諧的大家庭。
對于精神病患者來說,他們最需要的就是家人和社會的理解與關愛。尤其是親屬要給予精神病患者多一些關愛,在病人的居家康復護理過程中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,會大大縮短他們的治療期和治療效果。
專家建議,對精神病人“消除偏見,勇于關愛”首先應從家屬做起,家屬對患者進行定期情感慰籍、生活關注、,這樣才能有利于疾病的治療及社會功能的恢復。
|